摹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图》(国画) 171×111厘米 苏小松
程十发先生曾经说:海派无派。如果从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所应具备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城市特质去审视,程十发先生此论可以说十分精到,呈现了上海的文化气度。
在当代海派领域,活跃着具有不同的美学理想、创作理念、艺术追求的群体。其中就有以艺术大家陈佩秋为代表,包括萧海春、徐建融、朱敏、苏小松、汤哲明、陈翔以及更年轻的邵仄炯等在内的,追随宋元绘画正脉理念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创作群体。
近日,苏小松个展“时至骨自换”艺术特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展出。展览呈现了苏小松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成果,彰显了宋元绘画正脉对于今天海派绘画创作的独特价值,也展示了上海中国画院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中国画主流创作、收藏、研究、教育机构对传播中国经典绘画文脉的倡导和重视。
苏小松1964年生于上海,少时随海上名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对虚谷画风有较深的研究和体会。他1986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了系统的学院美术教育。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曾名满艺坛的美术史研究、收藏领域的学术性杂志《艺苑掇英》的策划、编辑,辗转各地博物馆选编画集,同时得见丰富的唐、宋、元、明、清珍贵原作,眼界大开,由此对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苏小松从宋元经典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养分。其画作精细入微,既传承宋元风骨,又融合当代海派审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调中透露出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苏小松在绘画题材上展现出全面的才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皆精,别开生面,各具特色。其作品无论是巨制还是小品,均体现了画家沉静淡泊的内心世界与高雅的艺术追求。
此次特展以山水画数量最多,其中《移居图》《寒山金阙》《翠峰迎辉》三幅巨构尤为引人注目。苏小松以当代绘画的视野观照、接续、再现了宋人山水的文脉。
苏小松的《移居图》以宋画的深远构图,借“迁徙”这一特定的场景传神地描摹出画中人物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自然的崇尚。《寒山金阙》以非常难得一见的宋式屏风的形制展开,“计白当黑”,以留白表现冰雪,用墨色渲染山石寒林,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纯净无瑕的冰雪世界。
苏小松素来对宋朝画家敷色的高超能力钦佩之至。《翠峰迎辉》是其向宋画敷色技巧致敬之作,虽以金色敷于山峰,但并非一味追求华丽,而是体现于精工细丽的层层渲染,于沉稳内敛、典雅中透出高贵与绚烂。《待涨图》则采用“截取式”构图,用精细的笔墨以工带写生动描摹了几位普通船民等待涨潮的特定场景,各个人物彼此微妙的神情和各自期盼的心理,洋溢着日常生活质朴、祥和、闲适、欢乐的烟火气。
钱选是苏小松最为仰慕的宋末元初的大画家,其艺术创作体现了从宋代院体画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特点。《洪崖仙踪图》是钱选的代表作,多年前,苏小松偶然看到此作便一直魂牵梦绕,于是他重新描摹了《洪崖仙踪图》。他以高古细劲的线条和清丽雅致的设色,反映原作隐逸主题,展现了精湛的白描功力,其画风兼具宋画工细与元人意趣,出色地还原钱选原作所要展现的文人孤高情怀。苏小松是个全能画家,他从宋朝《宣和画谱》获得灵感,创作了《宣和十六科》,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神形毕肖,深得宋画神韵。
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新命题。但是,健康持续的转换和发展必须以传承中国传统经典绘画的文脉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小松等所积极倡导践行的宋元绘画正脉理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今天的中国画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上的支撑,这也恰恰是当下海派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真正价值所在。
“时至骨自换”,苏小松以宋人陈师道的这句颇富人生哲理的诗作为他艺术特展的题目,耐人寻味。苏小松说:“余于绘画一道,实源于自身酷爱,所以虽苦犹甘,经冬历夏,笔耕不辍。又多蒙师友激赏,寻踪觅迹,方略窥堂奥,稍有所悟。旧说人三十为一世,今我算二世人生者也,时至骨当自换,虽说传移模写为画家末事,但一直乐在此中乃孜孜不倦,虽又说衰年读书,秉烛未晚,白发光阴,更当且学且用,自娱亦娱人耳。艺海无涯,愈进愈险,然每见奇峰突兀,辄忘鬓发之皤然矣。”
苏小松好友、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苏小松眼界宽、腹笥广,有很强的审美力、鉴赏力,笔下书卷气氤氲,深汲传统,而又以灵动出入其间以表敬意,或许都与其长期的优游涵泳密切相关。不经意间点出了苏小松的画外之功。这也许就是苏小松“换骨”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