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
编者按
上一期《致美院毕业生的一封信》栏目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寄语广大美术学子们,不要害怕孤寂,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迷失方向,要有探索未知的锐气、追求卓越的雄心。本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叮嘱毕业生们,要深入社会现场不断学习,“社会现场是一个很大的能量场,就看你能否在其中攫取到属于自己的能量”。他说,不要忘记你们曾经的热爱与热忱,愿你们拥有一份自己引以为傲并长久耕耘的事业和追求,在有限的一生中做成一些事,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见信之时,你们应该刚刚经历完一个难忘的毕业季。从5月22日“请回答,2024!”毕业展启幕,到5月31日“GAFA GALA”服装秀、6月6日“GAFA AURA”光影秀、6月26日“GAFA VITA”未来秀,再到6月28日的毕业典礼,所有的仪式感,都是学校送给你们的毕业礼物。此时此刻,你们或已踏上全新的人生旅程。踌躇满志之余,会否还有些许迷茫?祝福与期许、嘱咐与告诫,在这个毕业季你们已经收获了许多。或许借助这封信,我们还可以再聊一聊,聊一些宏大却又具体、长远且又现实的话题。
那么,从何聊起呢?我想,就从刚刚闭幕的毕业展聊起吧。今年的毕业展,逾35万人现场观看了展览,网络点击量也创历史新高。收获这样的社会反馈,我由衷为你们感到骄傲。要知道,许多大师他们的成名作就是自己的毕业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已经是成熟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你们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形成关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今年的毕业展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数智时代城市更新的升维思考、精准针对用户关注点而进行的应用设计、基于智能出行系统的交通工具想象、直面AI技术的视觉探索和观念表达……这些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对社会的关照。这些关照是具体的,有问题意识的,面向现实需求的。在这些关照里,我欣慰地共情到你们对世界的热忱和对时代的热爱。
有人将艺术解读为纯粹的视觉愉悦,或者单纯的个人表达,这显然是狭隘的。艺术在诞生之初,就先天具有社会性。即使是最强调纯粹的形式美感的现代主义美术,其背后也是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理性力量觉醒的时代文化诉求;即使是最强调单纯的自我抒写的文人画艺术,其背后也是个人理想与家国大义之间宏大命题的仔细考量。纵观历史,艺术从来都能够深度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程,同时也生动地反映它们。时至今日,艺术更是生产力,更应成为“有为之学”。你们知道,我们学校一直有“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更实践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产学研用”联动体系。令人振奋的是,我在同学们的作品里,看到学校传统新的延续。希望你们在之后的创作、设计和研究中,都能保守这份关照社会的自觉。
我们必须承认,学校教授你们的学科专业知识,传授你们的学科专业技能,并不足以让你们在充满变化的时代里应对世界的复杂性。当下,科技革命持续加速、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新质生产力更对创造主体的技术、信息、知识、创新水平提出全新要求。你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加无法用既定知识和既有理论应对的世界。这时候,你们需要深入社会现场的不断学习。这种学习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持续研究,也是一种开物成务的长期耕耘。你们可能需要将自己切换成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像他们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因为你们遇到的艺术问题,可能不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解决;你们遇到的可能并非艺术问题,但却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回答。
社会现场是一个很大的能量场,就看你能否在其中攫取到属于自己的能量。几年前,我曾深入视障人群的生活,跟踪他们的工作、爱好、旅行与心境,没想到收获颇多。他们教会我从新的角度感知世界,进而对知觉系统以及现象学领域有关感知的诸种经典命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近年来,学校从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建构起“湾区艺术创新系统”,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高质量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聚焦跨领域研究,带动高水平艺术成果的产出和原创成果的转化;以艺术创造和创意对接国家战略,承担起助力区域建设的重任,依托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在地能量。
有一点必须指出,在你们以自己所学、所爱的艺术所长,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许多难以预料的挫折,并不会永远一帆风顺。要知道,你们此前的学业与生活,始终有学校和老师在保驾护航,我们制造和设置了许许多多评价环节和奖励机制,并随时提供指导和指引,这些“即时反馈”鞭策你们前行,并使你们适时得到纠偏。但当你们步入社会,你们将要面对的是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赛道,同时也更具挑战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即时反馈”,甚至在很多时候,长时间的“无反馈”“负反馈”将无情地折磨你们,它们企图与岁月一起,搓揉和消磨掉你们的心气。这个时候,请不要忘记你们曾经的热爱与热忱。因为,这份热爱与热忱或将指引你们在百转千回之后,冲破迷惘。
还记得你们为了自己的毕业作品煎熬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吗?那就是你们的热爱与热忱的具象化。每年毕业展,我总能在同学们的创作、设计和研究中,感受到你们的全力以赴。许多作品做得很深入,不仅是视觉效果的到位,还有内在逻辑的严密。我与许多同学有交流,我知道你们如何一丝不苟地、没有丝毫敷衍地推敲所有的细节;如何不计成本地选用最恰当的素材;如何一遍遍地与老师们探讨,一遍遍地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所有这些投入,仅仅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吗?只是为了一点金额不及作品成本的奖学金吗?显然不是。那种渴望做出最好作品、渴望呈现最佳效果的冲动,便是你们对自己所学、所做的热爱与热忱。
去年建校70周年大庆,过往常回来的、不常回来的校友,都回来了。大家或许不是最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但大家都以自己的所学、所爱,活跃于社会舞台。与校友们聊天,是幸福的,因为大家说起自己正在经营的事业、正在推进的项目、正在进行的课题、正在做的事,那种滔滔不绝与津津乐道,那种投入的状态,一如许多同学与我说起自己的毕业创作、设计和研究。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热爱与热忱,已经内化入广美人的基因,并投入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行动中。愿你们往后的人生,也将如此。
未来,真心希望你们都能常回来看看,和我、和你们的老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一番你们正在做的事,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成就”,而是事情本身,你们所关心、热爱、投入和坚持的对象,你们如同对待自己的毕业作品一样,全力以赴的那些存在。所谓的“功成名就”,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外部条件,需要运气,是小概率的。但拥有一份自己引以为傲并长久耕耘的事业和追求,在有限的一生中做成一些事,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一些当暮年回首值得你与你的后辈讲述,与自己交代,让你获得自足与自洽的事,我想这个目标的达成,是大概率的。
还记得毕业典礼的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合唱的《海阔天空》吗?愿你们都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真实、生动的社会舞台上,收获自己的“海阔天空”!
专此祝好,
顺颂夏安!
范勃
2024年7月于广州美术学院
(作者:范勃,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配图均为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