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美在浸课堂 育在铸师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

        作者:赵明月2024-07-30 08:41:40 来源:大河美术报

            >> 摘要

            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旨在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在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足等教学痛点,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采取“三双、四美、五步、六评”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创新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从而达到以美浸润课堂的目的。

            >> 课程概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与理论、教育目标与内容、原则与方法、组织实施及评价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教学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对讲授、讨论、观察、模拟、实训等内容的综合运用。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儿童绘画、手工、美术欣赏教育发展阶段和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不同阶段,都能采取正确的美术教育观,欣赏、引导学生“知—各美其美”“行—以美育美”,从而用更加科学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儿童的美术作品,达到“合—美人之美”“一—美美与共”。

            课程目标:依据立德树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设计理念,在原理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行中育”的学习习惯与育人品质。

            知识目标: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和内容、原则与方法,区别学前儿童绘画、手工、美术欣赏能力的不同发展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和策略,设计、组织、评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知—各美其美”“行—以美育美”“合—美人之美”“一—美美与共”能力。

            >> 课程问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开设在第四学期,授课对象为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学期已经学习过美术基础、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类的课程,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技法,具备幼儿教师美术技能素养。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学生并未受到系统的美术训练,艺术素养不高,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不擅发现美——主动兴趣难培养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调查,多数学生儿时未受到系统的美术训练,学生对美术感兴趣的不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培养。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多以单一的课堂教材学习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将音乐与美术分离,教材以音乐教育为主,美术教育讲解不透彻,致使学生不能发现美。本课程将融合红色美术资源,以美浸润课堂、以美化人,从学生出发,通过搭建文化建设平台,构建全方位育人美术课堂。

            ☆不会表现美——实践理论难结合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学生不会表现美的主要原因,从实习基地反馈与自评结果来看,单一的理论教学,致使部分学生认为学而无用,导致其实践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17版培养方案理论授课,而21版培养方案增加8学时的实践课程。创新模式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拘于课本、不限于课堂。采取“三双、四美”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不会创造美——思维模式难突破

            教师主导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学生不善思考、不会创造美的主要原因。从学生的实践类作业来看,其内容以临摹为主,缺乏创造性。从理论性作业中看出,学生作业重复率较高,学生过多依赖教师和网络,思维模式往往局限于网络,受制于课堂。

            ☆不懂欣赏美——评价维度较单一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不懂欣赏美育的价值与作用。改革前学生过程性考核维度单一,主要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测试三个维度进行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

            >> 教学举措

            教学创新设计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教学创新的系统性,从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资源的融合、教学体系重塑、教学模式颠覆到教法和考法等环节,将整体思路概括为“三双、四美、五步、六化”的教学模式。“三双”即“双基地、双课堂、双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四美”即指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五步”即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拓展—检测小结,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造闭环式思维模式。此外,通过教师设疑—学生生疑—师生质疑—学生释疑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行中育”的学习习惯与育人品质。“六化”即评价时机全程化、评价活动经常化、评价方法自然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维度多面化、评价主体全员化。

            >>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融合红色美术资源、挖掘思政元素

            本课程运用红色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脸谱、皮影、漆画、扎染等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库,并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艺术素养、文化自信、探索创新”等思政元素融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以美育铸造师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美术佳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手工活动中,通过运用民间剪纸、折纸、泥塑、扎染等红色美术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构筑“三双、四美”教学模式

            以美浸课堂,构建“三双、四美”教学模式。

            融入“三双”新实践,统筹教学各环节。课前紧密联合课程和幼儿园实习双基地,共享美术实践,共话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做中学,知—各美其美。课中采取线上线下双课堂教学的模式。线上运用学习通,给学生布置作业,安排课堂任务;线下通过情景导入、教师讲授、案例讨论、课堂实践讲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中思,行—以美育美。课后跨双学科融合教学,构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美术课程体系,从各学科中发掘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寻找美学共性,强化协同育人。让学生在思中行、行中育,合—各科之美,达—美美与共。

            构建“四美”新生态,赋能美术大发展。以美赋能,鼓励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一个全新的美育生态系统。通过深挖美术课程资源让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学理论、练技能,鼓励学生表现美。运用多种美术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美。依循设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认知发展过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创造美,拓宽美术课堂的广度、深度。

            ☆嵌入“五步”教学法,构建活力课堂

            创设五步教学法,构建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拓展—检测小结的五步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吸引学生兴趣。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情景导入。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第二步: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发现问题并以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步:合作交流。教师根据课堂任务,进行科学分组,小组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养成团结互助的精神。第四步:巩固拓展,通过幼儿园见习、实习,巩固和强化所学习的知识,并要求学生要联系美育主题,学以致用,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五步:检测小结。通过“赛—讲—评”测试学生对课程模块的掌握程度。采取小组比赛形式,小组全员参与,以赛促学,学生实践模拟授课,各组以评促学,在实践中学会育人,结合课堂与实践全方位、全过程浸入美育教学。

            本环节中的特点是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促进师生深度互动。实训环节中通过学生组间竞赛(团队捆绑)—小组探究(课程探讨)—小组汇报(课堂汇报)—组间讨论(问题分析)—教师参与(教师点评)等环节打造闭环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以美培元,建立“六化”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美术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估,从而保障美术课程建设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可建立“六化”评价机制。一是时机全程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应将评价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随时关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并给予适宜的指导。二是活动经常化。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活动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方法自然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过程评价是教师一种自觉的行为。运用活动观察、作品分析、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要求教师经常对照评价指标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四是标准多元化。评价重在启发思维,创造引领价值,从多方面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学习行为制定评价标准维度。五是维度多面化。综合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进行评价,注重提升能力素养,从审美意识、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等多级指标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坚持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六是主体全员化。联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主体,使评价更加客观、有效和准确。

            >> 教学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优

            1.学业成绩进步明显:从课程考核评价结果与期末考试来看,学生成绩稳步提升,高于预期的课程目标。

            2.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发现美的能力;实践能力进步显著,具备表现美的能力;创新意识凸显,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分析问题,思辨能力增强,具备欣赏美的能力。

            ☆课堂质量评价好

            1.学校评价:教学课堂质量评定多次优秀。

            2.督导评价:备课充分,善于启发,教学互动流畅……(督导评教均在95分以上)

            3.学生评价:教学条理清晰,课堂氛围活跃、生动有趣……

            ☆教学创新成果多

            1.技能实践作业创意新:作品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富有童趣。

            2.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强: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方法运用灵活、恰当。

            3.教改成果初现:教学实践中,持续推进教学创新改革,获多项荣誉,课题立项,论文出版。

            >> 总结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痛点,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进行了创新与实践。结果表明,深度创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专业的热爱、审美能力的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将以此次创新实践为契机,继续研发学前儿童美术精品课程,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从“美育课程”拓新为“课程美育”,进一步奠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美在浸课堂,育在铸师魂。

            (作者系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9(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