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大化文章——诗画中的自然审美

        作者:徐建融2024-08-11 08:25:08 来源:美术报
          《大化文章:诗画中的自然审美》
          徐建融/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收在本书中的这些文字,除《花好月圆—陆抑非先生的牡丹画》一文节选自《陆抑非全集》的前言外,基本上都是近十年间陆续刊发在《文汇报·笔会》和《解放日报·朝花》上的。承蒙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厚爱,予以结集出版,特条理为“花果”“动物”“忆游”“观剧”“尊师”五大类;最后附诗词、图画若干,则大多是没有发表过的敝帚自珍。

            这些文字的形成,大多是因耳目游娱自然的景观物象有感而发,当然也涉及人文的景观。自然的景观是造物的创造,又称“造化”“大化”,它是无心的“当然如此”。人文的景观是人类的创造,又称“文明”“文章”,大多是有意的创造,以体现创造者主观的意志,但也有无心的“当然如此”。书名“大化文章”,便缘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这种关系。我所关注的文章,重在经史、诗文、书画的传统;而做文章的方法,则完全是无心的“当然如此”。副标题“诗画中的自然审美”,便缘于这样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文章态度。

            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中有“自然”一品,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相比于其他的二十三品,如“雄浑”“冲淡”“含蓄”“豪放”等,就是不追求,来了就来了,不来就不来,来“雄浑”就“雄浑”,来“冲淡”就“冲淡”……如果说,其他二十三品都是“我寻诗”,那么,“自然”一品便是“诗寻我”。这其间的关系,就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孔子所说“毋我”是也。

            喻之以人生,东邻乞儿,行歌于道,人哀其衣腐,曰“譬如袒”;哀其履蔽,曰“譬如跣”;哀其羹残食冷,曰“譬如饥”;哀其病,曰“譬如死”;哀其病且死,曰“譬如不死”。这,便是“自然”的生活态度,一人如此,一人长乐;人人如此,天下“郁郁乎文”。而冯谖客孟尝,给他饭吃,却想吃鱼,给他马骑,却想乘车。这,便是“追求”的生活态度,一人如此,一人不平;人人如此,天下熙攘不宁。

            可见,“自然”,并不是造物的专利,也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包括文章所享有;而“追求”,当然更不是人类的生活包括文章所必须有。那么,什么时候人类的生活、文章应该致力于有目标的“追求”?什么时候人类的生活、文章应该顺应于无可无不可而一切皆“当然如此”的“自然”呢?

            欧阳修五十四岁时的《读书》诗有云:“念昔始从师,力学希仕宦。岂敢取声名,惟期脱贫贱。”人少年时不可顺其“自然”,必须努力“追求”,而追求的目标便是近在身边的“脱贫贱”,让自己和父母有房住、有饭吃。紧接着进入了青年,“中间尝忝窃,内外职文翰。官荣日清近,廪给亦丰羡”,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解决了,但为了国计民生,依然还要努力地“追求”,虽“人事攻百箭”而勇猛精进!转眼便到了老年,“前时可喜事,闭眼不欲见”“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者“自然”,于兹而“复归于自然”,不给社会添麻烦。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忘忧患”而“自然”的生活、审美,实在是比“干禄利”而“追求”的生活、审美更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生活、审美方式。

            我多次讲到,“成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成才”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同理,“追求”以改变命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自然”以顺从命运则是社会和谐的稳定。

            我的这些文字,“思无邪,知述圣;行毋我,事随人”,当然不能成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应该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和谐的稳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0(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