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参高”美育项目现场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开展美育工作的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2023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明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美育课程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突出美育价值塑造的作用。
时代需求敦促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美育工作,推进当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教学方面,一直非常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和“强基”计划的开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高等美术教育的视野拓展到与通识教育协同发展的美育领域。自2021年9月起,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将台路校区开展艺术类贯通培养工作(简称“高参高”),项目持续至今,美育成果显著。
此次艺术类贯通培养工作根据将台路校区的美术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结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美育资源优势,从新时代的美育观出发,基于中华美育精神传承的经典思想,结合审美素养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以艺术课程为起点,从美育讲座、艺术展览、实践工坊等多方面开展美育项目,对中学美育进行深耕,探索通过校园美育浸润行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内涵的实践路径,从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美育精神饱含家国情怀,凝聚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传递高雅的审美感受,促使人们将自身诉求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激发人们改造自我、建设家园的美好情怀,凝聚人们形成向美、向善、求真创新的奋进力量。如何弘扬和彰显中华美育精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参高”项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文脉设计课程内容,通过“中国画的临摹与鉴赏”课程,让学生从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鉴赏与临摹中感受中国画“以形写神”、追求主观精神性表达的独特艺术魅力,体验中国审美中特有的意境和情趣;通过“中国传统织绣印染”课程,让学生得以了解中国传统织绣印染工艺,感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之美;通过“从汉画像石到丝网版画”课程,让学生理解传统版画艺术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古今文明对比”“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等课程,带领学生学习中外艺术理论,在对比与分析中外艺术品及其精神内涵的关联、差异中强化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感知,树立“文化自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四个板块的综合美育课程以及各类美育讲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塑造时代新人。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参高”美育项目中,博物馆美育课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丰富的展览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艺术展,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造创新的能力。项目围绕清华美院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相关资源开展参观学习,在博物馆美育课程设置中,除导览讲解外,我们还针对每个展览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结合问题对比、分析和思考。
在观展过程中,同学们惊叹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智慧与巧思,深刻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面对展品,他们主动停驻,仔细观察记录,沉浸于自己与文物的对话、与古代文明的对话。
教师在导览讲解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传统当代化,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学精神传承与时代审美精神的创新有机结合。观看艺术展览,可以帮助学生收获美的体验、增长美的见识、提升美的判断,同时,在多样思维的碰撞中,拓宽视野格局,站在历史和多学科的维度看中国、看世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美育浸润行动的推进过程中,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综合提升。美育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艺术理论等艺术与人文教育的形式,并且延展至物理、化学、哲学、数学等领域,通过发现不同学科中美的共性,进一步探索美育的多样方式,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平衡发展,使学生以艺术的开放性思维激活审美创造力与情感觉察力,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者为清华青岛艺科院美育研究与应用研究所所长)